在扬州城控集团高质量发展的进程中,一群青年设计师以笔为桨、以图为帆,在城市的“血脉”中注入青春智慧——他们是公用集团的青年党员和技术骨干,以团队为基、以协作为魂,凭借专业与担当,连接理想与现实,确保每一滴清水安全送达千家万户,每一池污水都收集净化重获新生。这支年轻的队伍在管网交织的蓝图上持续耕耘,让运河之都的水韵故事,在他们的画笔下流淌出更清澈的时代新章。
公用集团的青年团队不仅在一线攻坚中展现担当,更在技术创新与标准引领中走在前列。依托“产学研用”平台,激发青年人才技术创新活力,近年来累计成功申报33项国家专利,通过国家“高新技术企业”认定,完成ISO国际质量管理体系认证,顺利获得工程设计市政行业给排水专业乙级资质,在智慧水务、绿色低碳等设计领域取得突破性进展。
日夜坚守:青春汗水浇筑民生工程
晚上九点半的给水设计室内,公用集团的青年团队仍在工作岗位上奋战。老小区给水管道改造工作任务重,工期紧,要求高,大家所面对的是老城区供水管网图纸缺失、管道老化严重等棘手难题。通过连续三周日夜奋战在施工现场,他们用脚步丈量每一条巷道,回到办公室立刻整理资料、绘制蓝图,用赤诚之心设计每一段管道,展现了设计院青年的担当与毅力。
“必须尽快完成老旧小区改造设计工作,不能耽误施工工期,尽量减少对居民生活用水的影响。”设计师陈正阳一边记录数据一边说道。他带领团队白天逐一排查现场老旧管道,下班后仍挑灯设计改造方案。在盛夏高温中,他们的工服被汗水浸透,皮肤被晒得黝黑,却没有一个人叫苦叫累。当清泉重新奔涌在老旧小区的那一刻,居民们脸上绽放的笑容,成为对这群年轻人最好的褒奖。这支年轻团队用他们的坚守与奉献,真正诠释了“水惠民生”的深刻内涵。

技术突围:青年智慧攻克系统难题
“数据不准,绝不放过;图纸不优,绝不交卷。”这是柏洋对团队的要求,也是对自己工作的标准。作为扬州市入河雨水口改造工程的项目负责人,面对的是6个市级部门、12项专项审查的复杂局面。工程涵盖全市24条水系、88个雨水口点位,如同修复一座城市的“毛细血管”,任何疏漏都可能影响项目的整体运转。他化身“总调度”,协调组建联合查勘组,创新“分段包干+交叉复核”工作方法,精准校核数百段管道流向、标高与水量。办公室里,总是能看到他们围绕图纸热烈讨论的身影;试验现场,他们不厌其烦地一遍又一遍调试设备。
竹西河水系的“智慧截流井”设计是最大的技术难点。柏洋组织团队开展技术攻关,通过建立精准的数学模型,模拟不同工况下的排水效果。经过数十次的方案修改和现场测试,最终攻克了这一技术难关,有效实现晴天截污、雨天控流,成为守护河道清流的“智能卫士”。当台风裹挟暴雨来袭,新建的排水系统经受住了考验,实现了零积水、零倒灌的目标。柏洋用行动证明:青春的力量,藏在每一次精准协调与细节把控中。

匠心创新:青春力量塑造品质服务
“供水管网是城市的毛细血管,改造的终点,是让每滴水都抵达它该去的地方。”青年中的“大姐”于丽雯这样诠释她的工作信念。在万鸿城市花园供水改造项目中,她面对的是一张“空洞”图纸:地下管网资料缺失、管道锈蚀严重、水压不稳、“黄水”频发,更存在生活与消防泵房混用的安全隐患。“我们要对每一户居民负责,绝不能因为资料缺失就降低标准。”于丽雯是这么说的,也是这么做的。面对挑战,她带领青年团队展现了惊人的服务精神和创新活力,从化身“地下侦探”,用探杆摸索、查看管道井,建立详细的工作台账,记录每一个检测数据、每一次现场勘察情况,到耗时仅仅半月绘就精准的“地下血管图”,她推动全面革新,新建标准化泵房,引入智能监控系统;管网材质升级为不锈钢与PE管,并增设减压阀保障水压稳定;她设立24小时服务岗,为独居老人加装“应急水阀”,将“用户思维”融入每个细节。改造后,小区报修率下降80%,水质达标率100%,实现了设计服务品质的全面提升。于丽雯用她的匠心智慧,重新定义了设计服务的新标准,展现了新时代青年技术人员的创新担当。

薪火相传:青春接力续写城控辉煌
公用集团持续深化“英才工作室”师徒传承机制,为每位青年技术人才制定个性化成长计划,资深技术人员的宝贵经验得以有效传承。通过这一创新培育体系,青年力量在传承与创新中持续焕发活力。在“党建红”引领“科技蓝”的实践背景下,采用EPC模式主导排水设施改造工程,从勘察到竣工全程把控,提供“设计——施工——运维”一体化解决方案;参与编制的《标准化加压水泵房设计手册》已成为地方技术指南与行业标杆,青年设计师们不仅通过图纸连接城市与民生,更以实干精神诠释“强企有我”的青春担当。
青年者,人生之华也;奋斗者,时代之音也。公用集团的青年们正将初心绘进图纸,把使命熔铸工程,让每一条管线都成为通往民心的青春纽带,让每一座城市水脉都跃动着新时代城控青年的奋进节拍!

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