近日,古城扬州在秋雨中迎来了一批兴致盎然的国际访客。由东南大学建筑学院李新建教授领衔的“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东南大学-新加坡国立大学国际联合工作坊”团队,深入东关历史文化街区,对荣获2023年度“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亚太地区文化遗产保护杰出奖”的“扬州东关街园宅保护与传承复兴项目”进行实地考察。
这支汇聚印度、马来西亚、新加坡、泰国、印尼、日本、韩国等国40余名建筑学子的国际教学团队,在扬州市名城建设有限公司的精心安排下,穿梭于个园、街南书屋、祥庐、“左琴右书”等具有代表性的园林建筑之间,详细记录每处建筑细部的修复工艺,耐心倾听居民讲述改造前后的生活变迁,感知古城保护给居民生活带来的切实变化。
在个园与街南书屋,国际团队见证了政府主导、国企运作的标准化保护范式:专业修缮团队凭借精湛的技艺,对历史建筑进行精心修复;公共空间的巧妙营造,为居民和游客提供了舒适宜人的活动场所;丰富多样的文化活动植入,让古老的历史建筑重新焕发出勃勃生机。而在祥庐与“左琴右书”的案例中,居民在政策的支持下,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,对院落空间进行重构,让原本局促的空间变得更加合理与舒适,使老宅院焕发出全新的生机与活力。这种“双轨并行”的保护智慧,无疑是扬州古城实现“活态”传承的核心密码——它既保证了专业保护的技术标准,又激发了居民参与的内在动力,让文化遗产真正融入当代生活。
调研过程中,各国师生们还在剪刀巷的左琴右书文化空间内,沉浸式体验了《春江花月夜》《好一朵茉莉花》等传统乐器演奏与诗词朗诵,切身感受扬州深厚的文化底蕴。这个由本地居民利用传统民居院落及旧仓库改造而成的文化空间,曲径通幽,成为古城中一处活化的文化阵地。参加考察的师生纷纷表示,通过实地走访,他们深入了解了扬州将古民居创造性转化为园林的独特经验。
这场在雨中进行的学术之旅,不仅是对扬州古城保护实践的一次深度解码,更是一次生动而深刻的文化洗礼。它生动诠释了“活态”传承的真谛——在保护中寻求发展,在发展中实现传承,最终达成文化遗产的永续利用。下一步,名城公司将继续深化“双轨并行”模式,通过活化运河文化遗产、打造沉浸式文化体验场景、搭建国际人文交流平台,在古城保护与创新继续书写古城保护与活态传承的“扬州方案”,让千年古城在新时代绽放出更璀璨的文明之光。